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意思:学诗必须穿脱,随手从我高。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和李天麟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学诗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首句“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透露出诗人对学诗的独特理解。这里的“透脱”并非指轻易放弃或轻易妥协,而是指在学诗的过程中,需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和限制,以自由的心态去探索和表达。而“信手”则意味着诗人不需要过分拘泥于形式和规则,而是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
第二句“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则是对传统和继承的独特见解。这里的“衣钵”指的是学诗的传承和经验,而“无千古”则意味着不要过分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不要被传统的观念和形式所限制。而“丘山只一毛”则意味着即使是再大的山,也只是一根毛那么小,也就是说,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
第三句“句中池有草,子外目俱蒿”,则是对诗歌语言的深入洞察。这里的“句中池有草”指的是诗歌语言中的细节和意象,而“子外目俱蒿”则是指诗歌的表达方式要自然、流畅,不要过分雕琢和修饰。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深刻理解,即诗歌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
最后一句“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则是对诗歌欣赏的独特见解。这里的“可口端何似”指的是诗歌的美感和价值,而“霜螯略带糟”则是指诗歌的美感可以通过品尝美食来体验,即诗歌的美感可以通过感官的体验来感受。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诗、继承、语言和欣赏的深刻见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学诗应该以自由的心态去探索和表达,不要被传统的观念和形式所限制;继承应该注重内在价值和本质,而不是表面的现象;语言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欣赏诗歌应该通过感官的体验来感受其美感。这些见解和生活洞察,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