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古风其十四》 借问谁凌虐。

借问谁凌虐。

意思:请问这是谁虐待。

出自作者[唐]李白的《古风其十四》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雄劲的笔触,通过对边塞所见、所闻、所思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王朝征戍频繁、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造成生灵涂炭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首联“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描绘了边塞的风沙弥漫,苍凉凄冷,经久不散。这里借边地荒凉,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颔联“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象,草木凋落,秋草枯黄,登高望远,只见戎狄的足迹。这一联写景雄浑寥廓,苍凉悲壮,直下开去,境界拓大,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背景。 颈联“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直接点明战争的残酷和边地的荒凉。这一联对仗工整,意蕴深厚。其中“空”“无遗”表达了无一生命之痕迹,无一寸土地之留存的荒凉景象。“边塞无遗堵”与“戎虏”纵横驰骋、猖獗一时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造成生灵涂炭的根源。 尾联“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表达了诗人对征战不息、农事荒废的哀怨和不满。“且悲就行役”一句承上启下,将诗人的情感由对战争的厌恶、对边地的悲凉、对征戍的哀怨带入了对天朝圣皇征战策略的批评。“安得营农圃”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农业富国的理想。 全诗以雄劲的笔触,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造成生灵涂炭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胡关饶风沙。
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
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
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
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
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
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
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
岂知关山苦。
(一本此下有争锋徒死节。
秉钺皆庸竖。
战士死蒿莱。
将军获圭组。
作者介绍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关键词解释

  • 凌虐

    读音:líng nüè

    繁体字:凌虐

    英语:maltreat; tyrannize over

    意思:(参见凌虐)
    欺压虐待。
    汉徐干《中论务本》:“奸大国之明禁,凌虐小国。”

  • 借问

    读音:jiè wèn

    繁体字:借問

    英语:may I ask

    意思:(借问,借问)

    1.犹询问。
    《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