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
意思:只恐怕岁华催促、两鬓白发的人。
出自作者[宋]郭应祥的《南歌子·生世逢端午》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是一首描绘端午节的诗,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场景,从竞渡的箫鼓声、江岸的沸腾景象,到人们对端午节的特殊庆祝方式,如不插艾草、不缠丝缕,以及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首两句“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直接点明了诗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深深喜爱。这里,“逢”字表达了诗人对端午的期待和欢喜,“齐头”则表达了端午节庆祝的规模之大。五十番,数量之多,足以让人感受到节日的热烈气氛。
“一番须作一般看。又听竞船箫鼓、沸江干”,这两句描绘了端午节的另一重要活动——竞渡。诗人用“一番须作一般看”来形容竞渡的重要性,而“又听竞船箫鼓、沸江干”则描绘了竞渡时江岸沸腾的景象,箫鼓声声,竞渡热闹。
“不用丝缠臂,休将艾插门”,这两句描绘了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如缠丝缕和插艾草。诗人表示对这些习俗的淡然态度,即“不用”和“休将”,显示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独特见解。
最后两句“及时蒲黍漫登盘。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诗人对端午节应珍惜时光的提醒,以及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慨。无论是热闹的节日场景,还是对年华易逝的感慨,都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
相关句子
- 鬓毛白。-- 出自《兰陵王 岁晚忆王彦强而作》作者:[元]邵亨贞
- 鬓毛白。-- 出自《兰陵王 岁晚忆王彦强而作》作者:[元]邵亨贞
- 赢得鬓毛斑。-- 出自《巫山一段云 长湍石壁 强村丛书用明刊益齐乱》作者:[元]李齐贤
- 赢得鬓毛斑。-- 出自《巫山一段云 长湍石壁 强村丛书用明刊益齐乱》作者:[元]李齐贤
- 七日鬓毛斑。-- 出自《奔亡道中其四》作者:[唐]李白
-
催促。-- 出自《喜迁莺·百年卿族》作者:[宋]林伯镇
- 催促掩朱门。-- 出自《诉衷情·一声画角日西曛》作者:[宋]柳永
- 催促掩朱门。-- 出自《诉衷情·一声画角日四曛》作者:[宋]柳永
- 催促时节过。-- 出自《冬至诗》作者:[南北朝]鲍照
- 催促九秋换。-- 出自《苦热诗》作者:[南北朝]何逊
- 催促春无几。-- 出自《清平乐·山城桃李》作者:[宋]程垓
- 催促牡丹归去。-- 出自《剔银灯·昨夜一场风雨》作者:[宋]杜安世
- 只恐轻飞。-- 出自《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作者:[宋]张先
- 只恐乘风。-- 出自《减字木兰花·风鬟雾鬓》作者:[宋]周邦彦
- 只恐因循。-- 出自《减字木兰花·天台旧路》作者:[宋]苏轼
- 只恐灵根芽。-- 出自《减字木兰花·天机深远》作者:[宋]张抡
- 只恐到天台。-- 出自《菩萨蛮 蒙莒石刻 至正戊子(一三四八)二月》作者:[元]契玉立
- 只恐于飞起。-- 出自《蓦山溪·江南春信》作者:[宋]周纯
-
只恐后期愆。-- 出自《菩萨蛮·鸦儿学画犹嫌丑》作者:[宋]刘学箕
- 岁华将近。-- 出自《喜迁莺·岁华将近》作者:[宋]曹宰
- 岁华如许。-- 出自《清波引·冷云迷浦》作者:[宋]姜夔
- 岁华偏好。-- 出自《点绛唇·开尽梅花》作者:[宋]赵长卿
- 岁华老。-- 出自《饮马歌·边头春未到》作者:[宋]曹勋
- 岁华暗换。-- 出自《六桥行》作者:[宋]周端臣
- 泪痕斑。-- 出自《诉衷情·眼前时果漫堆盘》作者:[宋]杨泽民
- 揽镜鬓毛斑。-- 出自《诉衷情·劳生奔走困粗官》作者:[宋]米芾
- 归来赢得鬓毛斑。-- 出自《浣溪沙》作者:[宋]叶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