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洛阳牡丹》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

意思:清魂魄不应分散,艳丽花还依托。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洛阳牡丹》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生死、色衰和名节的主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美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名节高尚的赞美。 首句“古来多贵色,殁去定何归”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美色,但生命逝去之后,人们将去哪里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表达了作者对清白之魂不应消散,美丽之花应该有所依托的看法。这里用“清魄”来比喻人的高尚品质,用“艳花”来比喻美貌的女子。 接下来的四句“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述,分别以金谷园中的妓女和洛川的神话人物来比喻美色和名节高尚的人,表达了人世间的美好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而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品质的人更是稀有。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色衰和名节的探讨,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美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名节高尚的赞美。同时,也提醒人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时光,追求高尚的品质和名节,不要让生命和美丽变得毫无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古来多贵色,殁去定何归。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作者介绍 鲍令晖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艳花

    读音:yàn huā

    繁体字:艷花

    意思:(艳花,艳花)
    娇艷的花。
    唐·司空曙《江园书事寄卢纶》诗:“艳花那胜竹,凡鸟不如蝉。”
    唐·杜荀鹤《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修竹已多犹可种,艳花虽少不

  • 不应

    读音:bù yīng

    繁体字:不應

    意思:(不应,不应)
    I

    1.不应该。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今小说李公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