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惠师》 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

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

意思:光芒来照亮,南北争相陈。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送惠师》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僧人惠师的赞美诗,表达了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段描述惠师是一个不羁的人,他十五岁时就热爱山水,超然物外,不关心世俗的亲朋好友。这种性格特点在佛教僧侣中并不少见,他们常常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不关心世俗的纷扰。 接下来几段描述了惠师的行为和经历。他脱下僧帽,剪去头发,飞步前行,追寻古人的足迹,深入四明山,爬上高高的浮屠(即佛塔),登上天台山,眺望众壑皆嶙峋的山景。他在山顶过夜,举头看星辰,感受到自然的严酷和神圣。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惠师的感受和体验。他听到了澎湃的涛声,看到了鱼龙跃起,看到了怪异的星辰,感受到了微风的吹拂和木石的摇曳。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惊奇和震撼。 最后一段中,诗人表达了对惠师所知之地的向往,他计划去探寻禹穴(大禹治水的地方)的奇景,并窥视远离中原的瓯闽之地。然而,越俗不好古,这些古人的幽踪难以寻得,圣路也长堙(即难以走通)。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遗迹的珍视和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惠师的赞美和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满和渴望内心的平静。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
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
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
兹地绝翔走,自然严且神。
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鱼龙惊踊跃,叫啸成悲辛。
怪气或紫赤,敲磨共轮囷。
金鸦既腾翥,六合俄清新。
常闻禹穴奇,东去窥瓯闽。
越俗不好古,流传失其真。
幽踪邈难得,圣路嗟长堙。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南北

    读音:nán běi

    繁体字:南北

    英语:north and south

    意思: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史记天官书》:“亢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南门。”

  • 光芒

    读音:guāng máng

    繁体字:光芒

    短语:光 辉 亮光

    英语:rays of light

    意思:
    1.辐射的强烈光线。
    《后汉书蔡邕传》:“连

  • 罗陈

    读音:luó chén

    繁体字:羅陳

    意思:(罗陈,罗陈)
    罗列。
    唐·韩愈《送惠师》诗:“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乃有行文之体,初无限制,而前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