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种终不获,岁晚嗟无粮。
意思:长期种植始终得不到,每年晚上叹无粮。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学问、传承和生活的艰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联“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将学问比作生活中的必需品,如同衣食一样重要,而“六经”则是耕耘在“桑”田里的重要作物,象征着学问的广博和深度。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颔联“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秕糠”,表达了学问的传承和积累的重要性。春秋是古代典籍,代表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而秕糠则是一种无用的垃圾,用来比喻那些无用或过时的东西。这一联表达了学问需要一代代的传承和积累,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颈联“久种终不获,岁晚嗟无粮”,表达了诗人对于辛勤耕耘却收获无望的无奈和焦虑。这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尾联“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诗人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传说中的麒麟一样,虽然尚未出现,但终将到来。
最后两联“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和“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则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期许,表达了对学问、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学问、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