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渊明诗》 渊明非生面,稚刿识巳早。

渊明非生面,稚刿识巳早。

意思:陶渊明不生面,稚判识日早。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读渊明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不断深化。诗中的“少年喜读书,晚悔昔草草”展示了主人公早年对读书的热爱,但遗憾过去没有深入理解和珍视所读之书。 “迨今得书味,又恨身巳老”意味着他到了晚年才真正品味到读书的韵味,但却遗憾自己已经老去。他对陶渊明的诗有着深刻的理解,尽管与陶渊明并未谋面,但他早已通过诗歌与陶渊明产生了共鸣。 “尘中谈久睽,暇处目偶到”描述了主人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偶尔闲暇时会翻阅诗歌。他与故交谈论诗歌,发现他们虽然都对诗歌有所了解,但并未真正珍视诗歌的价值。 “貌同觉神异,旧翫出新妙”意味着主人公在重新阅读过去的诗歌时,发现了新的妙处和深意。他赞美诗歌的天巧之处,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崇敬。 “向来心独苦,肤见欲幽讨”揭示了他过去对诗歌的理解较为肤浅,因此决心深入探讨诗歌的深意。他感谢颖滨翁对他的启示,使他认识到诗歌并非淡泊无味,而是充满了丰富的内涵。 整首诗展示了一个人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艺术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追求,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风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少年喜读书,晚悔昔草草。
迨今得书味,又恨身巳老。
渊明非生面,稚刿识巳早。
极知人更贤,未契诗独好。
尘中谈久睽,暇处目偶到。
故交了无改,乃似未见宝。
貌同觉神异,旧翫出新妙。
琱空那有痕,灭迹不须扫。
腹胂八珍初,天巧万象表。
向来心独苦,肤见欲幽讨。
寄谢颖滨翁,何谓淡且槁。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渊明

    读音:yuān míng

    繁体字:淵明

    意思:(渊明,渊明)
    深远明达。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非渊明弘鉴,则中兴之业,何容易哉?”
    《南齐书高帝纪上》:“惟王圣哲渊明,荣镜宇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