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水调歌头 题西山秋爽图》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意思:云锡,溪边钓鱼,涧边弹琴。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水调歌头 题西山秋爽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是一首对山中清幽景色的赞美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归隐之志。 首联“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描绘了一幅空山寂静,水月清幽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梵呗,即佛教音乐,在这里象征着山林的宁静和清幽。水月影俱沉,则是对山中月色和水光交相辉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颔联“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归隐之志。这里“悠然一境”指的是山林中的清幽境界,而“都不许尘侵”则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洁净化境的敬仰和向往。 颈联“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通过回忆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深刻记忆和怀念。岁晚忆曾游处,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游历过的山林景色的怀念;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等细节,描绘出山林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色;而老衲孤吟的场景,则表达了作者对山中僧侣生活的敬仰和向往。 尾联“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的决心和向往。准拟乘风归去,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山林的心愿;错向槐安回首,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悔恨;何日得投簪,则表达了作者决心不再涉足尘世纷扰的决心;而布袜青鞋约,则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生活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清幽景色的赞美和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归隐之志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悔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决心。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溪头

    读音:xī tóu

    繁体字:溪頭

    意思:(参见溪头,谿头)

    解释:1.犹溪边。

    详细释义:1.位于南投县鹿谷乡凤凰山麓。是台湾大学农学院实验林区。区内有大学池、神木

  • 云中

    读音:yún zhōng

    繁体字:雲中

    意思:(云中,云中)

    1.云霄之中,高空。常用指传说中的仙境。
    《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王逸注:“云中,云神所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