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眼对青山,通身泪如雨。
意思:两只眼睛对青山,全身泪如雨。
出自作者[宋]释云岫的《偈颂二十三首》
全文赏析
《偈颂二十三首》是宋代禅师释云岫创作的一组诗歌,共有23首。这些诗歌以禅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阐述了禅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以下是对其中一首的赏析:
题目:《偈颂二十三首·其一》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赏析:
这首诗是《偈颂二十三首》中的第一首,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它以菩提树和明镜为隐喻,阐述了禅宗的核心观念——空性。
首先,诗人提到“菩提本无树”,意味着菩提(即觉悟、智慧)并非是一种实体存在,而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这里的“无树”并不是说菩提不存在,而是强调它的非物质性。这种观念与佛教的空观相呼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自性。
接着,诗人又说“明镜亦非台”,明镜象征着清净的心灵,而非台则表示明镜并非是一个实体的存在。这里的“非台”同样强调了空性的观念,即心灵的本质是清净、无染的。
最后,诗人提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问句,进一步强调了空性的观念。这里的“无一物”表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固定的自性;而“何处惹尘埃?”则表示既然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又何来尘埃呢?这一问句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去思考世间万物的真实性质,从而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空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菩提树和明镜为隐喻,通过对比和提问的方式,阐述了禅宗的核心观念——空性。它鼓励人们超越物质世界,去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觉悟。这种观念对于禅宗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