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将至巫山遇雨》 放开十二峰头色,重赋碧丛高插天。

放开十二峰头色,重赋碧丛高插天。

意思:放开十二峰头的颜色,沉重的赋税碧丛高插天。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将至巫山遇雨》

全文赏析

这首诗《峡行水落惟忧雨,通昔淋浪怨行旅》是一首描绘旅人在峡江中行走,担忧雨水不停,整日抱怨旅行的情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旅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首联“峡行水落惟忧雨,通昔淋浪怨行旅”,诗人通过描绘峡江中行走的场景,表达了旅人的忧虑和抱怨。峡江水流湍急,雨水不断落下,旅人整日抱怨旅行的辛苦。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旅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颔联“千山万山生白烟,阳台那得云如许?”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峡江的景色,通过“千山万山生白烟”的描述,表现了峡江两岸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而“阳台那得云如许?”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峡江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笺词腾告翠帷仙,丐我一晴翻手间”,诗人运用了浪漫的想象,将峡江的天气变化与仙人联系起来,希望仙人能够施以援手,让天气转晴。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晴天的渴望和对旅途的期待。 尾联“放开十二峰头色,重赋碧丛高插天”,诗人描绘了峡江十二峰的景色,通过“放开”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峡江美景的向往和期待能够再次欣赏到这美丽的景色。这一联与诗歌开头的“峡行水落惟忧雨”形成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旅人在峡江中行走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天气的期盼,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旅途的不满和抱怨,但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峡行水落惟忧雨,通昔淋浪怨行旅。
千山万山生白烟,阳台那得云如许?
笺词腾告翠帷仙,丐我一晴翻手间。
放开十二峰头色,重赋碧丛高插天。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十二峰

    引用解释

    亦作“ 十二峯 ”。 1.指 川 、 鄂 边境 巫山 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唐 李涉 《竹枝词》:“十二峯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 前蜀 李珣 《河传》词:“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猨声到客船。” 明 何景明 《竹枝词》:“十二峯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 瞿塘

  • 放开

    读音:fàng kāi

    繁体字:放開

    短语:放大 加大 扩 推广 放

    英语:unleash

    意思:(放开,放开)

    1.弃置一边,捨弃。

  • 十二

    读音:shí èr

    繁体字:十二

    意思:
    1.十分之二。
    《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 峰头

    读音:fēng tóu

    繁体字:峰頭

    意思:(峰头,峰头)
    峰顶。
    唐·皮日休《伤史拱山人》诗:“峰头孤冢为云穴,松下灵筵是石林。”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由峰头西盘,半里,复随峡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