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岂三千界,山迷尺五天。
意思:地近三千界,山迷尺五天。
出自作者[宋]赵蕃的《周愚卿同内子游仰山南岳后予一日行途中寄之》
全文赏析
这首诗《溟蒙初莫辨,飘洒忽成妍。地岂三千界,山迷尺五天。画图宁有此,言句可无传。却恨与周子,行差一日先。》是一首对自然风景的赞美诗。它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和神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首句“溟蒙初莫辨,飘洒忽成妍。”描绘了初晴时的景象,云雾朦胧,让人难以分辨,而突然之间,它变得飘逸洒脱,美丽动人。诗人用“溟蒙”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感觉;而“飘洒”则描绘了云雾散去后山水的清新自然,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地岂三千界,山迷尺五天。”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和广阔。三千界和尺五天是佛教中的概念,分别代表了广阔无边的宇宙和神仙居住的地方。在这里,诗人用这两个概念来形容山川的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画图宁有此,言句可无传。”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认为,即使是最优秀的画师也难以画出这样的美景,言语也无法完全表达出它的美丽。这表达了自然风景的神秘和不可言喻的美。
“却恨与周子,行差一日先。”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某人的遗憾之情。这里的“周子”可能是指与诗人一同欣赏自然风景的人。诗人遗憾的是,与周子一同欣赏美景的时间只差了一天,如果他们能同时到达,那该多好啊。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概念和词汇,使得诗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