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意思:盛名一直不落,历代几乎相连。

出自作者[唐]杨炯的《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全文创作背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是唐朝诗人杨炯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 个人背景:杨炯是唐朝初期的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歌。他的诗歌风格雄健、豪放,富有气势。这些特点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这首诗中都有体现。 2. 社会背景:唐朝初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这样的社会环境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有才华的士人得以进入仕途,这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综上所述,杨炯的《和刘长史答十九兄》是在唐朝初期的社会背景下,结合他个人的才华和诗歌风格创作而成的。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友,一子玉为人。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
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
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风火集重闉。
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
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
作者介绍 杨炯简介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关键词解释

  • 盛名

    读音:shèng míng

    繁体字:盛名

    英语:famous reputation

    意思:很大的名望。
    《淮南子诠言训》:“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
    唐·独孤及《送长孙将

  • 历代

    解释

    历代 lìdài

    (1) [past dynasties]∶以往各代

    历代王朝

    (2) [through the ages]∶过去的整个年代

    历代名画

    引用解释

  • 相因

    读音:xiāng yīn

    繁体字:相因

    英语:phase factor

    意思:
    1.相袭;相承。
    《史记酷吏列传》:“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
    宋·罗大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