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北邙山》 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意思:何必再寻无主尸骨,也知道曾有掌权人。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北邙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嵩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首联“一种山前路入秦,嵩山堪爱此伤神。”诗人以嵩山为背景,描绘了一条通向秦地的山路,表达了对嵩山的热爱和对于自己身世的伤感。这里的“一种山”可能指的是嵩山,也可能指的是人生之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之路的感慨和无奈。 颔联“魏明未死虚留意,庄叟虽生酌满巾。”这里运用了典故,魏明可能是指魏武帝曹操,他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雄心壮志仍然让人感到敬佩。庄叟则是指庄子,他虽然生在世,但他的思想却让人感到充实和满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颈联“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无主之骨的看法,认为即使没有主人的骨头,也曾有过历史的痕迹和人物的存在。这里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人事更迭的感慨。 尾联“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诗人羡慕那些在缑岭吹箫的客人们,他们可以悠闲地在云头看世俗的尘嚣。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嵩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充满了哲理和深意。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种山前路入秦,嵩山堪爱此伤神。
魏明未死虚留意,庄叟虽生酌满巾。
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弄权

    读音:nòng quán

    繁体字:弄權

    英语:play politics

    意思:(弄权,弄权)
    凭藉职位,滥用权力。
    《汉书刘向传》:“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

  • 何必

    读音:hé bì

    繁体字:何必

    短语:何苦

    英语:there is no need

    意思: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

  • 无主

    读音:wú zhǔ

    繁体字:無主

    英语:dereliction

    意思:(无主,无主)

    1.指国无君;军无将。
    《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 权人

    读音:quán rén

    繁体字:權人

    意思:(权人,权人)
    谓权变诈伪之人。
    《管子问》:“外事谨,则听其名,视其色,是其事,稽其德,以观其外。则无敦于权人,以困貌德。”
    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阳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