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传消息到柴门。
意思:已传送消息到关上门。
出自作者[宋]石耆翁的《鹧鸪天·借问枝头昨夜春》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怀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间世俗的不屑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首句“借问枝头昨夜春”,诗人以借问的方式引出主题,询问枝头上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这里的“昨夜春”意味着春天来得突然,让人措手不及。接下来的“已传消息到柴门”,则表示春天的到来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即使是偏远的柴门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第二句“频看秀色无多艳,拖得清香不见痕”,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清新。春天的色彩虽然艳丽,但却不张扬;春天的气息虽然清新,但却不留痕迹。这里的“频看秀色无多艳”和“拖得清香不见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春天的美景更加动人。
第三句“山矗矗,水粼粼”,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山峦叠嶂,水波荡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山矗矗”和“水粼粼”形象地表现了山水的壮美和清澈,使得春天的景色更加生动。
第四句“村南村北冷销魂”,诗人通过对村庄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冷暖无常。村庄的南北两侧,一边是温暖的春天,一边却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冷销魂”形象地表现了冬天的严寒,使得春天的温暖更加珍贵。
最后两句“人间不识春风面,羞见瑶台破月明”,诗人通过对人间世俗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无法领略到春天的美丽,甚至羞于面对瑶台仙子。这里的“人间不识春风面”和“羞见瑶台破月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的理想世界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景色和气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怀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间世俗的不屑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