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悼亡二首》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意思:一支蜡烛从风到怎么办,二年被子和枕头逐流波。

出自作者[唐]赵嘏的《悼亡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悲伤和哀怨的情感,主要描绘了一种生死离别、思念故人的情境。诗中以烛火、流年、泪水、明月、海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 首联“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中,“一烛从风”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二年衾枕逐流波”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这两句诗给人一种人生无常,岁月匆匆的感觉。 颔联“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中,“虽知不得公然泪”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时泣阑干恨更多”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怨恨和悲痛。 颈联“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中,“明月萧萧海上风”形象地描绘了寂寥的夜晚和凄凉的海风,“君归泉路我飘蓬”则表达了生死离别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 尾联“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中,“门前虽有如花貌”描绘了美好的外表,但“争奈如花心不同”却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两句诗揭示了外在美好与内在痛苦的对比,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悲痛,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作者介绍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关键词解释

  • 流波

    读音:liú bō

    繁体字:流波

    意思:
    1.流水。
    《楚辞远游》:“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唐·罗隐《蟋蟀诗》:“美人在何,夜影流波。”
    清·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八:

  • 从风

    读音:cóng fēng

    繁体字:從風

    意思:(从风,从风)

    1.比喻迅即附和或响应。
    《文子上仁》:“喜怒形于心,嗜欲见于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
    《汉书徐乐传》

  • 奈何

    读音:nài hé

    繁体字:奈何

    短语:

    英语:how

    意思:
    1.怎么,为何。
    《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