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戏答思黯 思黯有能筝者,以此戏之。》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

意思:什么时候能见到十三弦,待取没有说有月天。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戏答思黯 思黯有能筝者,以此戏之。》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月下弹琴”。诗中描绘了诗人对琴声的期待,对琴弦的赞美,以及他对琴声和月光的向往。 首句“何时得见十三弦”表达了诗人对琴的渴望,他期待能有一把好琴,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待取无云有月天”一句,描绘了诗人对一个没有云层的满月夜的期待,希望在这样的夜晚,琴声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愿得金波明似镜”一句,诗人表达了对月光的期待,他希望月光如镜,明亮清澈,为琴声增添更多的光彩。 “镜中照出月中仙”一句,诗人将琴声与月光相比,如同镜子一般,能够反射出月光中的仙子,形容琴声如同月光中的仙乐,令人陶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对琴、月光和音乐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
愿得金波明似镜,镜中照出月中仙。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三弦

    读音:sān xián

    繁体字:三弦

    英语:three-stringed

    意思:(参见三絃)
    弦乐器。木筒两端蒙蛇皮,上置长柄,有弦三根,故名。
    清·陈维崧《菩萨蛮燕市赠相者》词:

  • 何时

    读音:hé shí

    繁体字:何時

    英语:when

    意思:(何时,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
    《楚辞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唐·韩愈《赠别元十

  • 月天

    读音:yuè tiān

    繁体字:月天

    意思:
    1.见“月天子”。

    2.指月亮或月光。
    唐·皮日休《华山炼师所居》诗:“深夜寂寥存想歇,月天时下草堂来。”
    宋·陆游《山园杂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