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处虽已适,久不闻高咏。
意思:野处虽已到,好久没有听到高声吟咏。
出自作者[明]秋潭舷公的《夏日南庵诸子见过(二首)》
全文赏析
《夏日南庵诸子见过(二首)》是明代诗人秋潭舷公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南庵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
首句“夏木绕茅庐”,以“夏木”为主题,展现了夏日南庵周围的郁郁葱葱的树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茅庐”则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简朴、自然。这里的“绕”字,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环绕茅庐的景象,使画面更加生动。
第二句“风泉隔嚣尘”,以“风泉”为主题,表现了南庵远离喧嚣的宁静。诗人用“隔”字,强调了南庵与外界的隔绝,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避世的桃源。同时,“嚣尘”一词,暗示了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与前文的“茅庐”相呼应,进一步突显了南庵的清幽。
第三句“竹露滴清响”,以“竹露”为主题,描绘了夏日南庵的清晨景象。诗人用“滴”字,形象地表现了竹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以及它们滴落时发出的清脆声音。这里的“清响”一词,既指露珠滴落的声音,也指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第四句“闲云锁翠微”,以“闲云”为主题,表现了南庵上空悠闲自得的云彩。诗人用“锁”字,形象地描绘了云彩将南庵笼罩在一片翠绿之中的景象。这里的“翠微”一词,既指绿色的山峦,也指诗人对南庵美景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南庵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南庵清幽环境的赞美。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词语,使得整首诗意境优美,读来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