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宣城赠萧兵曹》 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

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

意思:花时间去国家远,月晚上上楼频繁。

出自作者[唐]杜牧的《宣城赠萧兵曹》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谪居湘渚三年的生活和心境。 首联“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诗人以船只为载体,描绘了自己被贬谪到湘渚的情景。在湘江的波涛之上,度过了三年的春夏秋冬,表达了诗人对这段生活的无奈和坚韧。 颔联“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描述了诗人在湘渚的生活环境。寒冷的船只停泊在句溪,雪花飘落,诗人穿着旧衣,仿佛洛城的尘埃。这里既描绘了环境的恶劣,也表达了诗人的坚韧和乐观。 颈联“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和对皇恩的理解。诗人以“客道”自喻,表示不愿屈从于权贵,耻于摇尾乞怜。而“皇恩宽犯鳞”则表达了对皇帝的宽容和理解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继续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描绘了诗人远离京城,在花开的季节思念家乡,在月夜登上高楼,遥望京城。这里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状态,虽然身体有病,仍然赊酒自酌;虽然生活贫困,仍坚持佣书度日。这些都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和乐观。 最后,“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在秋天的到来之时,诗人决定继续南行,面对烟水茫茫的前路,他充满了决心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谪居湘渚三年的生活和心境。它既有对生活的无奈和坚韧,也有对仕途的无奈和理解,更有对未来的决心和期待。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
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
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
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
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
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
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
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
作者介绍 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关键词解释

  • 花时

    引用解释

    1.百花盛开的时节。常指春日。 唐 杜甫 《遣遇》诗:“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緼袍。” 宋 王安石 《初夏即事》诗:“晴日暖风生麦气,緑阴幽草胜花时。” 明 袁宏道 《除夕观诸公饮》诗:“角杯穷酒事,分帖记花时。”

    2.开花的时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娑罗树》:“观诸书所载娑罗树,不独此山有之,然其生特异凡木,树数百枝

  • 去国

    读音:qù guó

    繁体字:去國

    意思:(去国,去国)

    1.离开本国。
    《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狭三闾之丧江,矜望诸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