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昔游》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

意思:我当时游览名山,发端在远处山谷。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昔游》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拜访华盖君(仙人)之后,又游览名山时所写,表达了他对仙人的崇敬和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诗中描绘了作者拜访华盖君的情景,深入探寻了洞宫山(在今安徽怀宁县),寻找仙人的踪迹。然而,仙人已经升天,白日变得寂寞,这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惆怅。 接着,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名山上看到华盖君的弟子们,他们因为失去师父而流泪,这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哀伤和悲痛。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去名山隐居,实现自己的夙愿。 然后,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名山上的所见所闻,如林昏中的幽静之声、夜深时伏在石阁上、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等景象,这些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宁静和神秘。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最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关塞之行的无奈和失望,因为道意已经衰薄,妻子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追求隐居生活和长生不老之术的决心,他仍然希望能够去清秋之地游览,有兴致的时候再去庐霍山隐居。 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对仙人的崇敬和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关塞之行的无奈和失望,以及对长生不老之术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
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
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
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
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
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
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
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
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
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
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名山

    读音:míng shān

    繁体字:名山

    英语:famous mountain; well-known mountain

    意思:
    1.着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
    《礼记礼器》:“是故

  • 发轫

    引用解释

    1.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楚辞·离骚》:“朝发軔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 朱熹 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