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四月三日登度雪台感兴》 入夏又涉三,余春安得停。

入夏又涉三,余春安得停。

意思:进入夏季又过三,我怎么能停止春天。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四月三日登度雪台感兴》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时间的思考。 首联“高台喜登眺,登眺触老情”,诗人登上高台,欣赏美景,但同时也触动了他的老情。这里的“高台”可能象征着人生的高峰,而“老情”则暗示着人生的沧桑和变迁。 颔联“入夏又涉三,余春安得停”,诗人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夏季,又经过了三个季节,而初夏的春天已经快要结束了,他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颈联“雨栏漂耄丹,风架舞壮青”,诗人通过雨中的栏杆和风中的叶子来比喻生命的起伏和变化。这一联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盛衰交替。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他看到麦子将要成熟,桑叶已经采完,盛衰是自然的规律,没有永远的繁荣,也没有永远的衰败。古今虽然不同,但都是时间的产物。诗人感慨万千,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种道理。他觉得与朋友们的交流也许无益,但却可能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尽管人生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不能言语,但他的言论却像雷霆一样震撼人心。这些话让诗人感到宽慰,让他暂时忘记了醉与醒的区别。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登高远眺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时间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台喜登眺,登眺触老情。
入夏又涉三,余春安得停。
雨栏漂耄丹,风架舞壮青。
秧生麦将熟,桑尽茧已成。
盛衰亦其常,无悴岂有荣。
古今非千载,一瞬即古今。
慨然顾八荒,此理谁与评。
我友谅无益,有益或麴生。
生虽不能言,其言如震霆。
但令我怀遣,未问醉与醒。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安得

    读音:ān dé

    繁体字:安得

    详细释义:1.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文选?宋玉?风赋:『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文选?刘邦?杂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

  • 三余

    读音:sān yú

    繁体字:三餘

    意思:(三余,三余)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歷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