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漂母祠》 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

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

意思:淮阴遇到那位老太太,最终也逃亡秦国。

出自作者[明]祝允明的《漂母祠》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子胥、韩信、荆轲等人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 首联“子胥逢击絮,遂为鞭尸人。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描绘了伍子胥和韩信的故事。伍子胥因父兄冤仇投奔吴国,在吴楚边境被楚兵追杀,逃亡途中曾乞食于野,后终于报仇雪恨,鞭尸楚平王。韩信早年不得志,曾受胯下之辱,后投奔刘邦,被封为淮阴侯。然而他们最终都参与或因功被刘邦猜忌,最终亡秦而自立为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感慨,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和世事的沧桑。 “豪杰与婵媛,万年共一尘。”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同情和感慨。豪杰们虽然英勇善战、才华出众,但最终也难逃命运的束缚,与普通人一样受制于环境和历史。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悲凉和无奈的感慨。 “清淮映古庙,月明空沄沄。”这句诗描绘了清净的淮河映照着古老的庙宇,月光明亮而河水空荡荡的景象。这似乎暗示着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 最后,“安能闾市上,复问哀王孙。”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英雄的同情。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市井的束缚,去关注那些像王孙一样落魄的人,为他们发声。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语言简练而有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子胥逢击絮,遂为鞭尸人。
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
豪杰与婵媛,万年共一尘。
清淮映古庙,月明空沄沄。
安能闾市上,复问哀王孙。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是明朝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因为右手有六根手指而自号“枝山”,被誉为“枝指生”。祝允明的家族学问渊源,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七次会试都未能中选。他的诗文作品不多,但却写得优美精致,展现了其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祝允明最著名的成就是书法方面,尤以狂草书法著称,被誉为“祝枝山的字,唐伯虎的画”。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