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意思:群公禊饮,在洛水之滨。
出自作者[唐]陈子昂的《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
全文赏析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是一首优美的诗,它描绘了春天三月末,人们在上巳节在洛水之滨举行禊饮的场景。
首先,诗的开头“暮春嘉月,上巳芳辰。”就给人一种春天的气息。暮春,意味着春天的尾声,而嘉月则表达了人们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上巳芳辰,描绘了上巳节的美丽和欢乐。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祓禊,祈求平安和健康。
“群公禊饮,于洛之滨。”这句话描绘了禊饮的地点——洛水之滨。群公,意味着许多公众都在这里聚会。禊饮,是上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里举行酒宴,欢庆这个特殊的节日。洛之滨,则描绘了地点——洛水的岸边,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印象。
在诗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诗也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人们在这美丽的洛水之滨举行禊饮,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享这个美好的时刻。
此外,诗的语言优美,用词精炼,如“嘉月”、“芳辰”、“禊饮”、“洛之滨”等词,都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整首诗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诗,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