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舍侄来》 问答恍然如隔世,若非沈醉定消魂。

问答恍然如隔世,若非沈醉定消魂。

意思:问答恍然如隔世,如果不是沈醉定消魂。

出自作者[宋]高翥的《舍侄来》

全文赏析

这首诗《自从清晓至黄昏》是一首描绘日常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情感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和对世事的超脱。 首联“自从清晓至黄昏,閒坐閒眠深闭门。”诗人从清晨坐到黄昏,闭门独眠,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平静,对世事无求。 “犹子雨中来息担,老夫燈下起开樽。”颔联描绘了诗人的第二个生活场景,雨中儿子归来,诗人灯火下起来准备酒菜。这一场景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人间的烟火气,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亲情的珍视。 “故山坟墓何人守,旧宅园亭几处存。”颈联笔锋一转,诗人开始思考生命的归宿和过去的记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山坟墓和旧宅园亭的关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问答恍然如隔世,若非沈醉定消魂。”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诗人与儿子的对话让诗人感到仿佛隔世,如果不是沉醉于当下的情感,这种感慨可能会更加深刻。 整首诗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和对世事的超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怀念,使整首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生活的真实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自从清晓至黄昏,閒坐閒眠深闭门。
犹子雨中来息担,老夫镫下起开樽。
故山坟墓何人守,旧宅园亭几处存。
问答恍然如隔世,若非沈醉定消魂。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关键词解释

  • 沈醉

    读音:shěn zuì

    繁体字:瀋醉

    意思:亦作“沉醉”。

    1.大醉。
    《三国志蜀志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
    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 消魂

    读音:xiāo hún

    繁体字:消魂

    英语:be overwhelmed with joy

    意思:销魂。灵魂离散。形容极度的悲愁、欢乐、恐惧等。
    唐·綦毋潜《送宋秀才》诗:“秋风一送别,江上

  • 若非

    读音:ruò fēi

    繁体字:若非

    英语:but that

    意思:如果不是;要不是。
    《后汉书卓茂传》:“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一:“若非群玉山

  • 问答

    读音:wèn dá

    繁体字:問答

    英语:(n) question and answer

    意思:(问答,问答)
    发问和回答。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陈思《魏德》,假论客主

  • 恍然

    读音:huǎng rán

    繁体字:恍然

    英语:suddenly

    意思:
    1.犹忽然。
    三国·魏·阮籍《达庄论》:“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2.勐然领悟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