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里寒灰香旖旎,岩前枯木叶婆娑。
意思:炉里寒灰香却长得枝叶繁盛,岩前枯树叶婆娑。
出自作者[宋]释子淳的《偈二十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三月安居已半过,虚明心地又如何》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三月安居的时光流逝为背景,通过描绘内心的虚明和外在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首两句“三月安居已半过,虚明心地又如何”,诗人以三月安居的时光为背景,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变化。其中,“虚明心地”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意象,它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明晰,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这两句诗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内心的变化和提升,以及虚明心地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两句“有求宛然成机巧,无作方能不较多”,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其中,“机巧”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采取的手段和技巧,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会导致人们陷入复杂和纷扰的世界中。而“较多”则意味着过多的欲望和行为会导致人们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明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欲望和行为的看法,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明晰,不要被过多的欲望和行为所困扰。
在诗的结尾,“炉里寒灰香旖旎,岩前枯木叶婆娑”描绘了外在的寂静和内心的平静。其中,“炉里寒灰香旖旎”象征着内心平静和淡泊名利,而“岩前枯木叶婆娑”则象征着外在的寂静和自然的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的美。
最后两句“白头人在千峰上,妙唱新丰一曲歌”,诗人以自己年老时站在千峰之上,唱着妙歌来结束全诗。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三月安居的时光流逝、内心的变化、欲望和行为的看法、外在的寂静以及未来的期待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首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值得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