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守睢阳作》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意思:交战春来痛苦,孤城日渐危险。

出自作者[唐]张巡的《守睢阳作》

全文赏析

《守睢阳作》是唐代诗人张巡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睢阳城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英勇的赞美。 首句“睢阳城外月如霜”,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壮的氛围。月光如霜,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月光也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第二句“烽火连三月”,通过烽火这一战争的象征,表现了战争的持续和激烈。烽火连天,意味着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里的“三月”并非实际的时间长度,而是用来形容战争的漫长和残酷。 第三句“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家人的牵挂之情。家书在这里具有极高的价值,因为它承载着家人的思念和关怀。这句诗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 第四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绘诗人白发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无奈。白发是岁月的痕迹,也是战争带来的磨难。诗人搔更短的头发,意味着他的心情愈发沉重,无法承受战争的压力。这里的“簪”是一种发饰,用来束发。浑欲不胜簪,意味着诗人的头发已经稀疏到无法再用簪子束发的地步,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整首诗以睢阳城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烽火、家书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诗人以自己的白发为象征,表达了对战乱中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无奈。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既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也传达了对忠诚、英勇的赞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关键词解释

  • 日渐

    读音:rì jiàn

    繁体字:日漸

    意思:(日渐,日渐)

    1.每天渐进。
    《庄子人间世》:“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成玄英疏:“日将渐积之德,尚不能成,况乎鸿范圣明,如何可望也!”北魏·宗

  • 接战

    引用解释

    交战;迎战。《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 南朝 梁简文帝 《雁门太守行》之二:“潜师夜接战,畧地晓摧锋。” 宋 岳飞 《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一齐上城接战,杀死番贼不知数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各省起义·湘事纪五》:“时则 吴禄贞 死后, 山 陕 接战未休,盗贼亦多窃发故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