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
意思:伯夷、叔齐耻周粟,高唱诵虞轩。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和陶贫士七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避世之士的赞美。诗中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夷齐、绮园、渊明等,通过这些典故和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避世之士的向往和追求。
首联“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中,夷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都不肯迎合纣王,而一起逃到首阳山,因饥饿而死。诗人以夷齐耻周粟来比喻那些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他们不屑于追求富贵荣华,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信仰。高歌诵虞轩则是以虞舜时代的生活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的追求。
颔联“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隐逸避世之士的赞美。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中的富贵荣华和隐逸避世之士的清贫生活,表达了对那些能够摆脱世俗名利诱惑的人的敬仰之情。
颈联“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则是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赞美。诗人列举了一些历史上的避世之士,如陶渊明等,他们虽然曾经有过入仕的经历,但最终选择了隐逸避世的生活方式。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例子,表达了对隐逸避世之士的敬仰之情。
尾联“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隐逸避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表示自己不愿意在官场上追逐名利,而愿意像那些隐逸避世之士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避世之士的赞美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深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道德的坚守,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