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ǎo
基本字义
sǎo(ㄙㄠˇ)
(一)、同“嫂”。
拼音:shù
- 名词 量词。古代计算容积的单位。十六斗称为「籔」。《玉篇.竹部》:「籔,十六斗曰籔。」
, - 名词 过滤米的竹器。《说文解字.竹部》:「籔,炊?也。」清.段玉裁.注:「本漉米具也。既浚乾,则可炊矣。故名炊?。」
拼音:sōu
- 名词 屎、尿。 【组词】:「解溲」。《后汉书.卷二七.张湛传》:「湛至朝堂,遗失溲便,因自陈疾笃,不能复任朝事,遂罢之。」
- 动词 排泄。《史记.卷一零五.扁鹊仓公传》:「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
- 动词 用水调和。《礼记.内则》:「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宋.王禹偁〈甘菊冷淘〉诗:「俸面新且细,溲牢如玉墩。」
- 动词 淘洗。《聊斋志异.卷六.小谢》:「二女微笑,转身向灶,析薪溲米,为生执爨。」
拼音:sōu
● 蓃
sōu ㄙㄡˉ
◎ 〔~莍〕椒子聚生成房的样子。
其它字义
● 蓃
sǒu ㄙㄡˇ
◎ 古同“薮”。
拼音:sǒu
● 叜
sǒu ㄙㄡˇ
◎ 古同“叟”。
拼音:sǒu
- 名词 老人。 【组词】:「童叟无欺」。
- 名词 称谓。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组词】:「老叟」。《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
,- 参见「叟兵」、「叟叟」等条。
拼音:sǒu
● 傁
sǒu ㄙㄡˇ
◎ 古同“叟”。
拼音:sǒu
- 名词 瞎子。《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
- 形容词 瞎,眼睛没有眼珠。《诗经.大雅.灵台》:「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拼音:sǒu
- 名词 密生杂草的湖泽、沼泽。《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国语.楚语下》:「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 名词 人物聚集的地方。《书经.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汉.蔡邕〈胡广黄琼颂〉:「惟道之渊,惟德之薮。」
- 名词 草野、乡野。晋.湛方生〈后斋诗〉:「解缨复褐,辞朝归薮。」
拼音:sǒu
- 动词 以口作声对狗发出命令。《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唐.李贺〈公无出门〉诗:「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 动词 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北史.卷二六.宋隐传》:「尔如狗耳!为人所嗾。」《聊斋志异.卷三.商三官》:「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毙。」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拼音:sǒu
- 参见「抖擞」、「擞抖抖」等条。
,- 动词 用火条或火筷子插到火炉里,把灰摇掉或拨除。 【组词】:「把炉子擞一擞。」
拼音:sǒu
- 参见「抖擞」、「擞抖抖」等条。
,- 动词 用火条或火筷子插到火炉里,把灰摇掉或拨除。 【组词】:「把炉子擞一擞。」
拼音:sǒu
● 櫢
sǒu ㄙㄡˇ
◎ 〔~檽〕(树木)茂盛。
拼音:sǒu
- 名词 密生杂草的湖泽、沼泽。《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国语.楚语下》:「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 名词 人物聚集的地方。《书经.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汉.蔡邕〈胡广黄琼颂〉:「惟道之渊,惟德之薮。」
- 名词 草野、乡野。晋.湛方生〈后斋诗〉:「解缨复褐,辞朝归薮。」
拼音:xiǎo
- 形容词 小的、微不足道的。《玉篇.言部》:「謏,小也。」唐.柳宗元〈为樊左丞让官表〉:「臣实謏才,谬登清贯。」
拼音:zōu
- 名词 木柴、柴火。《说文解字.木部》:「棷,木薪也。」
拼音:zú
- 名词 亲属。 【组词】:「家族」、「九族」。《晋书.卷一零零.孙恩传》:「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
- 名词 泛指同姓的人。 【组词】:「同族」、「宗族」。
- 名词 人种的类别。 【组词】:「汉族」、「苗族」。
- 名词 有共同属性的群类。 【组词】:「水族」、「甲族」、「贵族」、「火腿族」。《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唐.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动词 古时刑罚连及罪人的家属亲人。《书经.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汉.孔安国.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 动词 灭。唐.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副词 丛聚、群集。 【组词】:「族居」。《尔雅.释木》:「木族生为灌。」晋.郭璞.注:「族,丛。」《庄子.在宥》:「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参见「壮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