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ài
● 庍
bài ㄅㄞˋ
◎ 到别。
其它字义
● 庍
tīng ㄊㄧㄥˉ
◎ 古同“厅”。
拼音:chén
- 参见「斟愖」条。
,- 形容词 逸乐。《大戴礼记.卷一一.少闲》:「优以继愖,政出自家门,此之谓失政也。」
拼音:jìn
● 馸
xìn ㄒㄧㄣˋ
◎ 马重。
其它字义
● 馸
jìn ㄐㄧㄣˋ
◎ 车中马。
拼音:xiàn
● 軐
xìn ㄒㄧㄣˋ
◎ 车。
其它字义
● 軐
xiàn ㄒㄧㄢˋ
◎ 〔转~〕车迹。
拼音:xīn
- 名词 灯心草茎中可用来点灯的茎髓。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三.人》:「凡函畜于中者,皆谓之心,草木华叶之心,是也,(别作芯)。」
,- 名词 物体的中心部分。 【组词】:「蜡芯儿」、「芯子」。
拼音:xìn
● 阠
xìn ㄒㄧㄣˋ
◎ 古陵名。
拼音:xìn
● 伩
xìn ㄒㄧㄣˋ
◎ 曾作“信”的简化字,后不用。
其它字义
● 伩
◎ 〈韓〉儒生,士人。
拼音:xìn
● 孞
xìn ㄒㄧㄣˋ
◎ 古同“信”。
拼音:xìn
- 名词 诚实不欺。 【组词】:「讲信修睦」。《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名词 书札、书简。 【组词】:「书信」、「平信」、「挂号信」。
- 名词 消息、音讯。 【组词】:「音信」、「凶信」、「口信」。
- 名词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 名词 符契、凭证。 【组词】:「印信」。《后汉书.卷九零.乌桓鲜卑传》:「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
- 名词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动词 听从、不怀疑。 【组词】:「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动词 敬仰、崇奉。 【组词】:「信奉」、「信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
- 动词 知晓、知道。宋.晏殊〈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词:「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聊斋志异.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
- 动词 连宿两晚。 【组词】:「信宿」。《左传.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还。」晋.杜预.注:「信,再宿也。」
- 副词 确实、的确、果真。《孟子.公孙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 副词 随意、任凭。 【组词】:「信口开河」、「信手拈来」。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动词 伸直、舒展。通「伸」。《易经.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
- 动词 陈述表白。通「申」。《谷梁传.隐公元年》:「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拼音:xìn
● 訫
xìn ㄒㄧㄣˋ
◎ 古同“信”,诚实。
拼音:xìn
● 脪
xìn ㄒㄧㄣˋ
1. 伤口愈合时,新肉略微突出。
2. 肿起。
拼音:xìn
- 动词 古代祭祀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器皿上,用来祭祀神灵称为「衅」。《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宋.陆游〈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诗四首之二:「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 动词 涂、熏。《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豫让衅面吞炭。」
- 动词 奋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衅于勇。」
- 名词 裂痕、缝隙。《续汉书志.第一.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钟》:「若相承遇缓,则先入之质欲冻,后者不粘,衅所由生也。」
- 名词 徵兆、祸兆。《国语.鲁语上》:「若鲍氏有衅,吾不图矣。」《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近览刘氏倾覆之衅。」
- 名词 嫌隙、争端。 【组词】:「挑衅」、「寻衅」。
- 名词 过失、罪过。《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衅夏。
拼音:xìn
- 名词 火气。《广韵.去声.焮韵》:「焮,火气。」
- 动词 炙、烧。唐.杜甫〈火〉诗:「势欲焚崑仑,火弥焮洲渚。」宋.范成大〈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诗:「瘴风如火焮,岚月似烟昏。」
拼音:xìn
- 名词 裂痕、缝隙。《周礼.春官.大卜》「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句下汉.郑玄.注:「兆者,灼龟发于火,其形可占者,其象似玉瓦原之舋鏬。」
- 名词 嫌隙、争端。《战国策.韩策三》:「故君收韩,可以无舋。」
- 名词 罪过、过错。《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臣自抱舋归藩。」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而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
拼音:xìn
● 顖
xìn ㄒㄧㄣˋ
◎ 同“囟”。
拼音:xìn
- 动词 古代祭祀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器皿上,用来祭祀神灵称为「衅」。《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宋.陆游〈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诗四首之二:「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 动词 涂、熏。《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豫让衅面吞炭。」
- 动词 奋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衅于勇。」
- 名词 裂痕、缝隙。《续汉书志.第一.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钟》:「若相承遇缓,则先入之质欲冻,后者不粘,衅所由生也。」
- 名词 徵兆、祸兆。《国语.鲁语上》:「若鲍氏有衅,吾不图矣。」《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近览刘氏倾覆之衅。」
- 名词 嫌隙、争端。 【组词】:「挑衅」、「寻衅」。
- 名词 过失、罪过。《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衅夏。
拼音:xīng
- 动词 事情的发生或出现。 【组词】:「兴起」。《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史记.卷二四.乐书》:「而淫乐兴焉。」
- 动词 发动。 【组词】:「兴师问罪」。《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
- 动词 创立、建造。 【组词】:「兴办」、「兴建」、「兴学」。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及秦灭汉兴且百年。」
- 动词 流行、盛行。 【组词】:「现在时兴健康食品。」《红楼梦.第二七回》:「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 动词 起来、起身。《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兴。」
- 形容词 昌盛。 【组词】:「兴隆」、「兴盛」。
- 名词 姓。如汉代有兴渠。
,- 名词 情致、趣味。 【组词】:「助兴」、「诗兴」、「酒兴正浓」。《晋书.卷八零.王徽之传》:「乘兴而行,兴尽而反。」
- 名词 《诗》六义之一。藉他事引领此事的诗歌作法。《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动词 快乐、喜悦。 【组词】:「高兴」。《红楼梦.第四三回》:「你瞧他兴的这样儿。」
- 动词 喜欢、喜爱。《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 动词 比喻。《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拼音:yìn
- 动词 愿意。《左传.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
- 动词 损伤、残缺。《左传.文公十二年》:「两君之士,皆未憖也。」
- 副词 暂且。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千年之领袖,曾不憖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