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国,乡校在乡。 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 家亦有塾,以修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 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 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 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 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 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 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 |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教育制度的赞扬和怀念,同时也对现代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评。诗中描述了古代的教育制度,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诗中提到了古代的教育机构“国学在国,乡校在乡”,这些机构是用来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播中心。诗中还提到了古代教育的制度“虞夏殷周,厥制弥详”,这些制度不断完善,使得教育逐渐走向成熟。 诗中还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生人之类,赖此以生”,教育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同时,诗中也批评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业岂无斋,论亦有堂。所习伊何,止于词章。剽窃掇拾,青紫为荣。高虚卑浅,烛理弗明”,现代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名利禄,忽视了对人的品德和素质的培养,导致教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最后,诗中提到了鄮山之塾的创立者,他们并没有任何私利,而是为了教育而创办了这个机构。这表明了古代教育家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于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怀念和赞美,同时也对现代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教育家们的精神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