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之南土当木,玉州之北木为竹。 以土築室土则荣,以木编篱木应辱。 无木用土固其宜,有木何忍贱用之。 鸣呼,玉州之木最可悲,不为楹桷为藩篱。 |
这首诗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对玉州之木的深深同情和感慨。 首段以“玉州之南土当木,玉州之北木为竹”起笔,描绘了玉州南北两地的特色,南地为土,土生万物,繁荣昌盛;北地为木,木编篱笆,朴实无华。接着“以土筑室土则荣,以木编篱木应辱”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土地与树木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同地位,土地被视为繁荣昌盛的象征,而树木却被用作藩篱,显得卑微低贱。 “无木用土固其宜,有木何忍贱用之。”这两句表达了对玉州之木的深深同情,如果没有树木,只用土筑屋,土地自然会繁荣昌盛;但有树木的存在,人们却为何忍心贱用它们?这是诗人对人们对待树木的态度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对现实的质问。 “鸣呼,玉州之木最可悲,不为楹桷为藩篱。”在诗的结尾,诗人再次强调了对玉州之木的悲叹,它们本应是栋梁之材,却只能被用作藩篱。这不仅是对玉州之木的同情,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揭示了社会对不同出身、不同价值的人或事物所持有的偏见和歧视。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玉州之木的深深同情和感慨。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诗人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尊重每一种生命,无论其出身如何,无论其用途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