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留师崇法院》

濒湖三寺倚峥嵘,梵刹相高对县城。
楼殿尽知随处盛,水林独爱此中清。
翦开木末檐牙出,凿破岩腰磴道成。
悟得祖师心印法,禅僧遥指塔灯明。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充满哲理的诗,诗人以濒湖的三寺为背景,描绘了寺庙的巍峨壮丽,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禅宗哲理的深深敬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濒湖三寺倚峥嵘,梵刹相高对县城。”诗人以高耸入云的寺庙为背景,展现了寺庙的庄严和神圣。“倚峥嵘”三字,生动地描绘了寺庙的位置和气势,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梵刹相高对县城”,进一步突出了寺庙的崇高地位,和对面的县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颔联“楼殿尽知随处盛,水林独爱此中清。”诗人通过对楼殿和水林的描绘,表达了寺庙的美丽和静谧。“尽知随处盛”一句,概括了寺庙的繁华和壮丽,而“独爱此中清”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寺庙清静环境的喜爱。 颈联“翦开木末檐牙出,凿破岩腰磴道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的细节和建筑结构。“翦开木末檐牙出”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檐角的翘起,“凿破岩腰磴道成”一句,则表现了石阶的陡峭和险峻。 尾联“悟得祖师心印法,禅僧遥指塔灯明。”诗人在这里引入了禅宗的哲理,表达了通过修行悟道的过程。“悟得祖师心印法”一句,指的是通过修行,领悟到了祖师的心法,而“禅僧遥指塔灯明”一句,则象征着指引和示。 整首诗以寺庙为背景,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理解和领悟。同时,诗人的笔触细腻,语言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留师崇法院》是宋代的丁宝臣创作的一首诗。丁宝臣,字元珍,是晋陵(今属江苏常州)人,他在景祐元年(1034年)中进士,历任太子中允、剡县知县、太常博士、诸暨知县等职位。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为主,常常表现出对自然风景和人情世态的赞美和感慨。 《留师崇法院》这首诗,从诗题来看,是丁宝臣留在崇法院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崇法院是一座佛教寺庙,位于湖边。诗歌描绘了寺庙周边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教禅宗思想的领悟和感慨。 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丁宝臣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和理解。
相关诗词
  • 1
    [宋]
    满路烟花画不成,栖桐佳致古流名。
    院邻翠障千寻碧,门抗寒溪一带清。
    昼影乱云遮暑气,晚凉疏雨送秋声。
    我来到此慵回首,倚槛吟看海月生。
  • 2
    [宋]
    晓色熹微麦陇间,杖藜徐步扣禅关。
    两浇水足东西堰,一抹云收南北田。
    仕路驰驱惊岁晚,僧寮燕坐觉身閒。
    故园早办归来计,莫待星霜满鬓斑。
  • 3
    [明]
    水容开皎镜,泛渚惬新秋。
    红树能迎客,青衣学驾舟。
    药栏天露洗,涧道夜珠流。
    自笑如拳石,难言五岳游。
    ¤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