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登观音阁》

春云笼碧树层层,危磴苔交一再登。
涧水入溪喧似瀑,松根缠石老如藤。
浮生容易休为客,往事凄凉莫问僧。
几欲下山还不下,尘纷明日又填膺。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又带有一丝苍凉色彩的春天山林景色。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浮沉的感慨,以及对尘世纷扰的无奈。 首联“春云笼碧树层层,危磴苔交一再登”,以春天云雾缭绕、绿树葱茏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攀登险峻山径的场景。这一联以景生情,借景言志,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和山径的艰险,暗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 颔联“涧水入溪喧似瀑,松根缠石老如藤”,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热闹与寂静。涧水入溪,喧嚣如瀑,松根缠石,古老如藤,这一动一静,一喧一寂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沧桑。 颈联“浮生容易休为客,往事凄凉莫问僧”,诗人通过深沉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浮生若梦,容易消逝,所以不要再作客他乡;往事凄凉,不要再向僧人询问。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过往的哀伤。 尾联“几欲下山还不下,尘纷明日又填膺”,最后诗人以欲下山而不能的矛盾心情,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无奈和苦闷。这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起伏和尘世纷扰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春天的山林景色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浮沉的感慨,以及对尘世纷扰的无奈。
创作背景
《登观音阁》是明代文学家樊阜创作的一首诗。诗歌的创作背景一般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内心情感有关,具体创作背景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樊阜的生平经历:樊阜,字时登,江苏江阴人。成化四年(1468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松江知府,湖广参政等职。他的生平经历可能对他创作《登观音阁》这首诗有所影响。 2. 观音阁的地理位置:观音阁是一处名胜古迹,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畔。诗人登高远眺,不禁感慨万千,从而产生了创作此诗的灵感。 3. 诗人的内心情感:《登观音阁》这首诗表达了樊阜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这些情感可能是诗人在登临观音阁时,受到美景的感染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登观音阁》的创作背景与樊阜的生平经历、观音阁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有关。
相关诗词
  • 1
    [明]
    古寺夕阳边,凭虚思渺然。
    江声犹楚恨,山色自吴年。
    宿鸟回清磬,孤舟逗野烟。
    长廊灯影寂,徐步礼金仙。
  • 2
    [宋]
    暇日肩舆上翠微,烟光峦气湿人衣。
    桃花片片随流去,岩漏泠泠作雨飞。
    丹井稚川成药处,双峰滕子读书基。
    观音阁上清风爽,拟我诸公吟未归。
  • 3
    [明]
    三日不对客,五日不登山。
    摊书纵过千余卷,眉颖心灵了不关。
    莫嫌欹峭一痕石,百顷澄光娇软碧。
    雨天胧胧七点峰,烟霄翠滴寒楼脊。
    如渑之酒力不轻,谈锋戛戛当坚城。
    未知鹿角中宵折,已觉鸿毛万事轻。
    君向鸡群寻野鹤,余亦人中称寂寞。
    逢君如斯恨其晚,出峡恐君亦思返。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