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期十年,栽橘盈千头。 虽云多远虑,无乃为身谋。 高人绝尘累,俟德居此丘。 泰宇无畦畛,虚空有天游。 仁义尚蘧庐,道德成安流。 结茅依翠微,极目际平畴。 白云度寥廓,黄鹄下沧洲。 百世此周览,我志尚可求。 只应柴桑翁,真趣共悠悠。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理想生活环境。诗人以竹、橘为友,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风貌。 首句“种竹期十年,栽橘盈千头。”通过描绘种竹、栽橘的场景,展现了诗人长期与自然为伴的生活状态。竹、橘两种植物,一静一动,一绿一黄,相映成趣,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 “虽云多远虑,无乃为身谋。”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世俗之中,但心中却充满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不为个人的利益而谋划。 “高人绝尘累,俟德居此丘。”这句诗中的“高人”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超脱尘世的纷扰,以德行居住在这片土地上。这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的崇尚。 “泰宇无畦畛,虚空有天游。”描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没有界限,可以自由地遨游其中。这既是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是对于精神自由的向往。 “白云度寥廓,黄鹄下沧洲。”这两句诗中的白云和黄鹄,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心境和广阔的视野。 “百世此周览,我志尚可求。”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年之后,仍然能够保持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 最后的“只应柴桑翁,真趣共悠悠。”则是以柴桑翁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自由、精神追求的理解和向往,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高远脱俗的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