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还淮却寄睢阳》

梁王池苑已苍然,满树斜阳极浦烟。
尽日回头看不见,两行愁泪上南船。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梁王池苑为背景,描绘了夕阳斜照下池苑的景象,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首句“梁王池苑已苍然”中,“梁王池苑”点明了地点,梁王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兄弟,这里用梁王池苑这个地点来渲染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已苍然”表达了池苑的岁月流逝,曾经繁花似锦的池苑现在已变得一片苍茫。诗人用简练的语言,通过“已苍然”这个字眼,传递出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 第二句“满树斜阳极浦烟”,诗人从空中俯视池苑,夕阳西下,树影斑驳,水面笼罩着一层烟雾。这句诗以斜阳、烟等元素,描绘出一种沉静、朦胧的氛围,表达出一种萧索、寂寥的情感。 第三句“尽日回头看不见”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留恋。“尽日”意味着诗人一直在池苑徘徊,深情地回望着远去的船只,但却无法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最后一句“两行愁泪上南船”是诗人情感的爆发。看着离去的船只,诗人心中的愁绪无法排遣,泪水滑落。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将怀念、留恋、无奈、悲伤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梁王池苑的夕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事物的留恋。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
创作背景
《还淮却寄睢阳》是唐朝诗人孟迟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年间发生的一场由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同唐朝军队之间发生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中,睢阳曾是重要的战场,而诗人孟迟在隐居孟津时,创作了这首诗,其中寄托了对睢阳战事的感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1
    [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2
    [清]
    穹庐夜徙后,野哭动江东。
    乱瓦栖云脚,荒炊坐马通。
    霾深天未白,雾滃日难红。
    庙火睢阳见,悲吟动晚风。
  • 3
    [宋]
    非才最忝预高年,分务由来近挂冠。
    敢造钜贤论轨躅,幸依都府得盘桓。
    篇章捧和惭风雅,眷待优隆荷岁寒。
    傥许衰容参盛列,愿凭绘事永传看。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