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苍鬓秃旧词臣,几见台家局面新。 栖碧山中真大隐,立红云畔是前身。 鲁公昔有书干禄,杨子今无赋逐贫。 纵使未能追绮皓,绝胜赐杖给扶人。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一位在山中隐居的老人。通过对老人外貌、生活、才华和品格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首句“颜苍鬓秃旧词臣”,诗人以老人的苍老秃发为引子,暗示了老人已经年老,这是对老人的第一印象。接着,“几见台家局面新”一句,诗人用“台家局面”代指朝廷,暗示老人对朝廷的新变化已经见惯不惊,表达了老人对政治风云变幻的淡定。 “栖碧山中真大隐”和“立红云畔是前身”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品格。老人隐居在碧山之中,远离尘世纷扰,过着清静的生活;而“立红云畔”则暗示老人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预见未来。 “鲁公昔有书干禄”和“杨子今无赋逐贫”两句,诗人以历史上的两位名人——鲁公和杨子(指杨修)为例,赞美老人的才华和品格。老人虽然没有像鲁公那样为官干禄,也没有像杨子那样善于赋诗,但他却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格,能够自给自足,无需依赖他人。 最后,“纵使未能追绮皓”表达了诗人对老人年老却依然充满活力的赞美,“绝胜赐杖给扶人”则表达了对老人独立自强的敬佩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老人的外貌、生活、才华和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居老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的举例,赞美了老人超凡的智慧和品格,同时也表达了对老人年老却依然充满活力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