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每惯習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雲深。 满前鐘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 欲識天冠真面目,鳥啼猿啸總知音。 |
这首诗《高名每惯習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是一首对仗工整、韵脚自然、寓意深远的佳作。这首诗的主题是名声和知音,通过习凿齿和支道林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首联“高名每惯習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以习凿齿和支道林的高名和知音之遇,表达了作者对名声和知音关系的理解。习凿齿和支道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见识,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高名之士。而他们之间的相遇,也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颔联“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雲深”,描绘了两位高名之士深夜交谈的场景,红烛虽短,但他们的交谈却不知疲倦;白雲深重,却无法掩盖他们的才华和见识。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两位高名之士的深厚友谊和他们对学问的热爱。 颈联“满前鐘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进一步描绘了两位高名之士的非凡才华和卓越见识。他们面前的鐘鼓声声,他们身上的毫光四溢,这些都是他们才华和见识的象征。然而,他们却对这些视而不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问的研究中。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和对学问的热爱。 尾联“欲識天冠真面目,鳥啼猿啸總知音”,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求的感慨和对真正知音的渴望。天冠山峰顶高耸入云,只有真正的知音才能识得其真面目;猿啼鸟鸣之声,也只有在真正的知音面前才能被理解。这一联既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真正才华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习凿齿和支道林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名声和知音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学问和真正才华的追求。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名声和知音的探讨,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