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师来静境,神骨觉清凉。 一饷逢秋雨,相留坐竹堂。 石渠堆败叶,莎砌咽寒螀。 话到南能旨,怡然万虑忘。 |
这首诗《寻师来静境,神骨觉清凉。一饷逢秋雨,相留坐竹堂。石渠堆败叶,莎砌咽寒螀。话到南能旨,怡然万虑忘。》是一首描绘诗人寻访高僧静境,感受到清凉之气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高僧交谈的愉悦和忘却世俗烦恼的感受。 首联“寻师来静境,神骨觉清凉。”描绘了诗人寻访高僧的场景,通过“静境”一词,暗示了高僧的修行环境和清净心境。诗人寻访后,感到神清骨凉,仿佛得到了某种超脱尘世的体验。这一联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寻访高僧的感受。 颔联“一饷逢秋雨,相留坐竹堂。”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寻访高僧的场景,一场秋雨让诗人留宿竹堂,与高僧共话禅理。这一联通过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为后文的禅悟做了铺垫。 颈联“石渠堆败叶,莎砌咽寒螀。”描绘了竹堂周围的景色,败叶、莎砌、寒螀,这些意象都暗示了秋天的氛围和环境的清冷。同时,“石渠”一词也暗示了高僧修行的地方并非世俗之所,而是一个清净之地。这一联通过景色描写,进一步烘托了禅悟的氛围。 尾联“话到南能旨,怡然万虑忘。”是诗人与高僧交谈的感受,通过“南能”一词,暗示了高僧修行的方法和境界。诗人与高僧交谈后,感到愉悦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一联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禅悟的愉悦和忘却世俗烦恼的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寻访高僧的场景和感受,表达了禅悟的愉悦和忘却世俗烦恼的感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禅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