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改元之一年,有蝗不知自何来。 朝飞蔽天不见日,若以万布筛尘灰。 暮行啮地赤千顷,积叠数尺交相埋。 树皮竹颠尽剥枯,况又草谷之根荄。 一蝗百儿月两孕,渐死高厚塞九垓。 嘉禾美草不敢惜,却恐压地陷入海。 万生未死饥饿间,支骸遂转蛟龙醢。 群农聚哭天,血滴地烂皮。 苍苍冥冥远复远,天闻不闻不可知。 我时心知悲,堕泪两目。 发为疾蝗诗,愤扫百笔秃。 一吟青天白日昏,两诵九原万鬼哭。 私心直冀天耳闻,半夜起立三千读。 上天未闻间,忽作 |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蝗灾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蝗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深同情。 诗中首先描绘了蝗虫遮天蔽日、数量众多、破坏严重的场景,通过“蔽天不见日”、“暮行啮地赤千顷”、“树皮竹颠尽剥枯”等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蝗虫的肆虐和破坏。接着,诗人又描绘了蝗灾对农作物和草谷的破坏,使得人们无法生存,甚至变成了蛟龙肉酱。这些描述让人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无助。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天意的质疑和期望,他认为上天应该听到人们的呼声,但最终却没有回应,这让他感到失望和愤怒。最后,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天意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蝗灾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