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别子地,一骑轻南驰。 伤哉贤王北,一骑挟二儿。 二儿抱父啼,问母何所之。 停鞭屡回首,重会知无期。 孰谓天壤内,野心无人彝。 万物以类偶,湿化犹相随。 穹庐况万里,日暮惊沙吹。 惜哉辨琴智,不辨华与夷。 纵怜形势迫,难掩节义亏。 独有思汉心,写入哀纮知。 一朝天使至,千金赎蛾眉。 雨露洗腥瘢,阳和变愁姿。 出关拜汉月,照妾心苦悲。 妾心傥未白,何以觐彤墀。 狐死尚丘首,越鸟终南枝。 如何李都尉,没齿阴山陲。 |
这首诗通过描绘蔡文姬在战乱中与儿子分别的场景,表达了对蔡文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首联“文姬别子地,一骑轻南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蔡文姬与儿子分别的地方,以及一个骑兵轻装南驰的情景。这里用“轻”字来形容骑兵的轻装,暗示了战乱的紧张和匆忙。 颔联“伤哉贤王北,一骑挟二儿”,描绘了蔡文姬与儿子被迫分离的场景,一个骑兵只能带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在哭泣中抱着父亲,询问母亲去了哪里。这里通过孩子的哭泣和询问,表达了蔡文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颈联“二儿抱父啼,问母何所之”,进一步描绘了蔡文姬与儿子分别的场景,孩子在哭泣中询问母亲去了哪里,这更加突出了蔡文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尾联“如何李都尉,没齿阴山陲”,以李都尉终身不仕阴山的典故,表达了对蔡文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里用典故来表达蔡文姬被俘、流离失所、不得归乡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蔡文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中的语言简练、质朴、深刻,表现出诗人的深厚情感和高超的文学技巧。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意义,能够唤起读者对那个时代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