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亭石作关,假道一跻攀。 白鹤何年去,青松尽日闲。 坐时闻远水,望处小他山。 衲子云衣厚,寒犹宿此间。 |
危亭石作关,此诗一开始就以山亭所见之景引发诗人丰富的想象与怀古情感,呼应着颈联中“闻远水”以及“望处”句所寓之意。由此也把读者带进如梦如幻、迷离飘渺的艺术境界。“假道一跻攀”写诗人跻山攀关的路程不过是假道于此。虽然只是“假道”,可他一步一进,走过了一重又一重,他也仿佛登上了更高境界。随着山路蜿蜒前行,在山中众鸟飞过时那令人震撼的鸣叫,突然,一只鹤悠然地从他头顶飞过,一路向下而去。此情此景使诗人产生一种超脱感,一种怡然自得之感。这既符合诗人对山的喜爱之情,也符合他当时的处境。因此,“跻攀”之志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更为轻松。 “青松尽日闲”一句是写山间景色的同时,也寓言诗人自己心境的闲适。青松之闲,是由于诗人置身于山中,全神贯注于山间景物,自然感觉不到内心的烦劳了。同时,青松之闲也寓示了世事之静,暗含了诗人对世事的一种看法。“坐时闻远水,望处小他山”,是写诗人于亭中所见。山间淙淙流水和远处依稀可辨的流水声,使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而远处的他山在眼前若隐若现,更使这静谧的山林显得更加幽深。这里,“坐时闻远水”中的“远”字用得极好,既使诗人听觉敏锐,又使全诗意境显得更加幽远。 “衲子云衣厚,寒犹宿此间。”尾联写山中僧人多有衲子(僧人)云衣缝补破旧的地方显露着色泽。其布料色泽与山的绿色一样深深浅浅的错杂着。“寒犹宿此间”为题旨。这又寓示着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能坦然面对、超然物外的道教思想;同时它也是对前面所说的超脱感的再度印证。“衲子”在诗人所处的晚唐时代多指隐居山林的僧人,此句化用唐代李中《送僧归山》诗“衲子衣缝厚”句意而成。 这首诗的景致富有画意,而语言富有诗味;景致富有画意而层次颇为分明。它由危亭入手,渐次写目所见之景、耳所闻之声、心想之事;而目的所在则是作者愿将身心融于山林而不愿回到人间尘嚣之处。此诗体现了唐代诗人道教神仙思想的哲学境界以及他们对大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 综上所说,此诗由眼前景物引发玄思,但见物而寄意深长。既描摹了幽静的自然景色又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的情怀。尾联出句照应开头和题意,而颈联颔联则把景物描绘得更加幽深玄远,从而使人产生更多更深的联想和体验。这是一首十分优美、富含哲理的山水诗。此诗不失为唐代山水诗中的佳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