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留题涪州石鱼》

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
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
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
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吉祥预兆的诗。通过对“七十二鳞波底镌”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吉祥瑞兆的期盼和对上苍的感激之情。 首先,诗中描述了“七十二鳞波底镌”,这可能象征着丰富的收获和繁荣。七十二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代表着圆满和完整,这里可能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景象。而“鳞波”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接着,“一衔蓂草一衔莲”则是一种祥瑞之兆,表明国家将迎来美好的一年。这里运用了古代中国典故,表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预示着繁荣昌盛。 “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两句,描绘了鱼儿被诱饵吸引而跳跃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丰收的到来。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鱼儿拟人化,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上苍的感激之情和对人民的关心。作者认为,如果能够提前预知吉祥的预兆,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会得到更好的改善。这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吉祥预兆的期盼和对上苍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创作背景
**《留题涪州石鱼》是宋朝诗人刘忠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涪州的石鱼相关,诗人刘忠顺在游览涪州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尤其是涪江中的石鱼,更是引发了他的诗兴。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将石鱼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文学才华。至于更深层次的创作背景,如诗人的个人经历、心境等,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我们不得而知。
相关诗词
  • 1
    [唐]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春。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 2
    [唐]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 3
    [宋]
    何代潜鳞翠琰镌,双双依藻更依莲。
    梦符端报屡丰兆,物盛宜歌大有年。
    玉烛调和从可卜,金刀题咏又开先。
    浑如泼剌波心跃,感召还知太守贤。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