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负材气,弱冠游穷边。 麻衣揖钜公,决策期万全。 谓言叛羌背,会可执而鞭。 意趣小参差,万金莫留连。 中年更折节,六籍事精研。 羲农讫周孔,上下皆贯穿。 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 师道久废阕,模范几无传。 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聊绵。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 庶几百世后,复睹三王前。 释老比尤炽,群伦将荡然。 先生论性命,指示令知天。 声光动京师,名卿争芦延。 寘这石渠阁,岂徒修简编。 丞相正自用,立有荣枯权。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学问渊博的先生的形象。他年轻时就游遍了边疆地区,有着豪迈的气魄和远大的志向。他恪守儒家道德规范,致力于精研六经,对古代圣贤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贯穿。他不仅教人博学多才,更注重传授礼仪道德,希望让人们回归到三王之前的淳朴时代。他对佛道等思想也有深刻的研究,能够指示人们认识天命。他的声名远扬,受到名卿的争相邀请,不仅只是修编史书,更能够为丞相出谋划策,掌握荣枯权力。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先生的形象、学问、品德和影响力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儒家学者的风范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先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的感慨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