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蓬根野日昏,含凄倚杖望孤村。 村中昨夜逃亡尽,还有催租吏打门。 |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风卷尘起的黄昏,一位老人倚杖望着无人的孤村以及逃亡和催租这两幕情景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的真实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同情。 首句“风卷蓬根野日昏”,夕阳西下,暮色渐浓,大风卷起蓬根,使得天色昏暗,这自然环境的恶劣,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 “含凄倚杖望孤村”中的“含凄”,将老人那种孤寂、凄凉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倚杖远望的老人,眼中所见,是茫茫尘雾笼罩下的荒凉旷野,而所感到的,则是更加浓重的凄凉。在望见的远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子,可是想到村中的百姓,却不禁忧从中来。 接下来的“村中昨夜逃亡尽,还有催租吏打门”两句,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苛政使百姓无法生存,迫使全村人连夜逃走,使催租吏无法催交租赋,便来村中无人的家中随意打门,搜括空村。这一句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苛政是农村破产的直接原因。诗人借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语意,并赋予其动态和感情色彩,用直笔写出了现实的农村之悲惨,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全诗写情凝重,扣人心弦,语言质朴而有力。诗人将笔锋深入到农村的现实生活之中,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比一般的控诉更直接、更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矛盾,诗句震撼人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农村的凄凉景象来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诗人的笔触细腻而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