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

非僧非俗不求仙。
茅屋两三椽。
白石与清泉。
更谁问、桃源洞天。
一炉香火,一瓯春雪,浇灌净三田。
闲想谷神篇。
忽不觉、松梢月圆。
作品赏析
这首诗《非僧非俗不求仙。茅屋两三椽。白石与清泉。更谁问、桃源洞天。一炉香火,一瓯春雪,浇灌净三田。闲想谷神篇。忽不觉、松梢月圆。》是一首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净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首联“非僧非俗不求仙。茅屋两三椽。”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诗人既不是僧侣,也不是世俗之人,却并不追求修仙成道,而是过着简朴的隐居生活,只有两三间茅屋作为栖身之所。这种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颔联“白石与清泉。更谁问、桃源洞天。”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白石、清泉为主要元素,营造出清净幽雅的氛围。同时,诗人也提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仙境,而是诗人所追求的内心平静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颈联“一炉香火,一瓯春雪,浇灌净三田。”描绘了诗人生活中的细节,炉火、春雪茶等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净化的追求。这一联也暗示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尾联“闲想谷神篇。忽不觉、松梢月圆。”诗人通过想象和思考,沉浸在谷神篇的意境中,不知不觉间,松树梢头的月亮已经圆了,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内心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净和内心平静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诗词
  • 1
    [唐]
    高卧闲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
    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
    四皓再除犹且健,三州罢守未全贫。
    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
    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馀。
    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
    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 2
    [宋]
    不是心,不是物。
    非天非人,非僧非俗。
    南北东西莫我寻,长短方圆莫我测。
    牛饮星河,兔眠月窟,彻底灵明破昏塞。
    末山超拔兮顶相不形,铁磨变通兮舌头无骨。
  • 3
    [元]
    非僧非俗亦非仙。
    茅屋两三椽。
    白石与清泉。
    更谁问、桃源洞天。
    一炉宝篆,一瓯春雪,浇灌净三田。
    闲想谷神篇。
    不觉松枝月圆。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