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寺僧,孝宗时有诗,事见《鹤林玉露》丙编卷一。 |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径山是浙江绍兴的著名山峰,其峰称“大涤山”,亦称“天目”。此诗写径山僧人的隐逸生活和出世精神。出家人弃绝尘缘,回归大自然,与之朝夕相处,有时自有愁思和喜悦;但如果身与世隔离,又难免孤寂和无聊。诗中描绘的径山僧人,正处在这种境界之中。 首句写径山之高。径山虽高,山路却纡曲盘旋,非人力所为,乃天然形成。“断处行云流水间”既是描绘山道在云断霞飘、流水飘忽的地方,忽而平阔、忽而崎岖的情景,又是暗示僧人行走在山路蜿蜒中的人生道路。这位径山僧人早年曾经心怀壮志,有着高远的抱负,他亦曾积极用世,力图将自己的人生融入滚滚的时代大潮。 颔联中的“壮岁”,紧承上句而加以申说。友人早年弃官家居,本是一个豪举:此时与禅僧交游,隐居山中,更属超脱尘俗的壮举了。“静思”一词或用晋谢安闻曹洞之法句感兴,还自辽远的晋魏南北朝时远公、鹤林、庞居士等托身禅寺优游林泉的风度,一“静”字包举前后二义。“羡衲子清游”,表现了向往其幽静隐逸生活的念头。“虎溪”借晋慧眼文殊之典忽发奇峰,竟与长老戏谑调笑起来。这真是奇峰突起,与前两句未能浑然一体的辞意相比,愈显出诗人才思之妙绝。然而这还只是以一个侧面暗示僧人的生活与僧徒的清谈而已。若再进一步推求诗句的含意,则发现它似乎在暗示僧人或僧徒中有一些“奇谈异行”的人物。这自然要引起读者对这位径山僧人的生活和思想进一步的探索和寻觅了。 颈联承上而转进一层。僧人孤处深山而不觉清冷,乃有鸟语花香来伴寂寥;但寂寥依然寂寥,总难免引起一种求通往古圣贤之域的愿望。“石室画图空际渺”,以空际渺茫的图画反衬现实之寂寥;在虚实对比中暗寓着历史兴衰之感。“楼阁高低僧已老”,则从眼前景象而联想及僧人的生活过程。“僧已老”,既可理解为对径山僧人所过的寂静生活的赞叹,也可理解为对岁月流逝、年华空老、壮志未酬的慨叹。这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表明诗人没有将意思表达尽,或者说没有把话说透。这就使诗句的含蕴大大增强。 尾联紧承“僧已老”三字而来。“旧业”指从前的农圃之业。此诗写径山僧人隐居山林、废弃世业,但“弃农从释”的原因却未必尽明了如作者本意只在于描写径山僧人所过生活的概貌及其处境,在层层推进中显出作者之意韵的情味;与旧业相距甚远却又引其农圃旧业而言其原因并借“又愁归梦入华山”的恍惚联想及幽默自嘲口吻对主次之间乃未便具体透露一语。 总之,这首诗以山路为经线,以弃农入禅为纬线,交织成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图画;在纡曲舒缓而又起伏跌宕的诗行中,既写出了人物的活动和思想感情,又巧妙地展现了人物性格。诗中虽未明言弃农从禅的原因和进退失据的悲哀,但弃农之因既在于乱世少农事,失据之感又使我们从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情绪。由于作者笔法高妙超逸,作品不仅韵味无穷似散而粘,而且富于启示性,能引起人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思考。诗人正是通过象征性的描写和富于情韵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径山僧人的赞美和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起伏跌宕、浑然天成。首句写径山山路之纡曲盘旋;次句写径山之高;第三联写山上所见;“旧业”两句作一小结:高山的旷远引起了思家之情与思古之慨。如此却造成了严密的内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