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史本乎公,不厌於复。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
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
郦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
安寿面析章惇,以为乡风。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
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史书《史馆帖》的赏析,通过对其中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讨论,表达了对公正、忠诚等价值观的认同。 首先,诗中提到了史本乎公的不厌其复的特点,以及在绍圣以来记述中,没有提及郑雍的情况。这表明史书的编纂注重真实性和公正性,不会因为重复而失去其价值。同时,也暗示了郑雍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贡献可能没有被充分记录。 其次,诗中提到了王谊李祉等人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在史录中并没有涉及到此次讨论的话题。这表明此次讨论的话题可能涉及到了史书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郦保等人的姓名不同,以及韩忠彦力谏兴狱、安寿面析章惇等人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但它们在史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记载和描述。这表明史书的编纂需要注重真实性和公正性,不能因为个人或团体的利益而歪曲事实。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人心是非的肯定,认为人心是非本无所蔽蒙。这表明作者认为人心是公正的,不会受到蒙蔽和偏见的影响。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是公正和客观的。 然而,在这次讨论中,有六个人都发表了意见,只有郑雍首尾沉默,仿佛没有参与其中。这可能是作者对郑雍的一种评价,暗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力可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和认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史书的赏析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讨论,表达了对公正、忠诚等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人心是非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是公正和客观的,并对郑雍的评价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1
    [宋]
    新来消息使人疑,一纲如何尽去之。
    元佑祗今为绍圣,姬周嫠妇谩深悲。
  • 2
    [宋]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
    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
    绍圣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遥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乃以酒一壶,仍依苏州韵作诗寄之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 3
    [宋]
    惠州之东,江溪合流,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
    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销石矴,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
    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屡坏,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
    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作二诗落之。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