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遣鞲鹰饱一呼,将军谁志灭匈奴。 年来万事灰人意,只有看山眼不枯。 |
这首诗的首句“莫遣鞲鹰饱一呼”,借用典故喻意国家之忍让绥靖,只会导致敌焰益张,正人君子被扼杀,而小人则乘机窃居要津。金朝所以终于由熙宗末年的昌盛显赫而至末期的衰亡败亡,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诗人于其中自有感,但在这里不欲作翻云覆雨的议论,而借鞲鹰一事加以寓意。第二句“将军谁志灭匈奴”借指作者之父谷神(虚中)之抗金之志,匈奴借指当时侵扰边疆的诸敌。虚中虽仅一介布衣,然其胸中颇具壮志,日夕忧愤见于吟咏,于中亦可想见其人其境况,于是便有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谁志”二字于悲愤中带有对将军(指虚中)起而为天下倡的期待。“年年万事灰心意”,诗的开头就泄露出心头的郁闷,正是多事之秋。“灰”在这里是消沉、失望的意思。诗人早年曾有“欲挽天河洗甲兵”的大气话,而今却是万事灰心,眼目昏花,于是看山独有情愫。第三句“只有看山眼不枯”,用拗折的笔调,写出诗人的不老心情。只有”二字极力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现实的清醒认识。但对词意又是双关的。“看山”亦即向往超然物外,“眼不枯”仍然追求精神寄托。后一句原是一种通俗化的说法,“眼不枯”还含有哲学上的意味。正象古人认为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并给诗人以种种启示一样。这里也可以从看山引起无数的感慨和思考,而以眼不枯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沧桑、人生如梦的深沉感喟。 这首诗以“鞲鹰”为引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寄寓了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形势和历史命运的感慨和对父亲(虚中)早年投身抗金事业的追忆。诗的风格苍劲奔放,具有浓郁的悲壮色彩。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一部分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心中仍蕴藏着的爱国激情和民族气节,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艺术上运用象征、双关手法而又不露痕迹,显得自然熨贴。语言朴实厚重而又明快生动。这是金代不少优秀诗人的共同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