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譬朝露。 世变多百罗。 茍必有终极。 彭聃不足多。 仁义浇淳朴。 前识丧道华。 留弱丧自然。 天真难可和。 郢人审匠石。 钟子识伯牙。 真人不屡存。 高唱谁当和。 |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思考和激越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深忧虑。 首句“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以短暂的人生比喻早晨的露水,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哀伤,而世事变幻无常,如同百罗交织的海洋,充满了未知和惊奇。这种对比,既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也暗示了社会的复杂和无情。 “苟必有终极,彭聃不足多”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永恒的追求和对短暂的无奈。即使我们知道生命的终点是必然的,即使是彭聃这样长寿的人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仍然无法满足于这种必然性,仍然在寻求超越和超越的意义。 “仁义浇淳朴,前识丧道华”两句,是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仁义的浇薄取代了淳朴的道德,前识取代了真正的道义。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对道德沦丧的痛心疾首。 “留弱丧自然,天真难可和”两句,表达了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和失落。我们留恋过去的纯真,却失去了自然的天真,这种失去的天真,是难以再找回的。这反映了诗人对失去纯真的深深惋惜。 最后,“真人不屡存,高唱谁当和”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真正有志于人生的人的深深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高亢人生观的自信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深追求。它既有深深的哀伤,又有激越的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期待。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激情的诗篇,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