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称忠信。 观过必党里。 |
“十室称忠信 观过必党里”出自汉·戴圣的《礼记·坊记》。 原句的意思是:十户人家中如果有忠信之人,见到有人犯了过错,那么一定在邻里中传播议论。 这是孔门中子夏的门徒所记。这里指出,一个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受人们思想意识支配的。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否正确,是否端正。而这种思想意识端正与否,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能够做到“使民”,即是否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 “十室”为数不多,“称忠信”的人更少,所以能称得上“忠信”的人,就是社会的表率,就是社会的楷模。所以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流弊的时候,能够从社会上找出忠信的人来,他就可以知道这个社会上究竟是哪里出了毛病。这是典型的“以点代面”的调查方法。而这种调查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 因此,“观过必党里”的意思就是观察某个人的过错,就一定要到他的邻里去了解情况。因为一个人做了错事,必定会在自己的周围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最真实、最生动、最贴近的。通过邻里的议论和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个人过错的全貌,避免主观武断和以偏概全的错误。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秉持这种理念,用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人的错误,并从邻里中了解情况,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忠信之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