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宰予昼寝

朝代:先秦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zǎi zhòu qǐn
yuē xiǔ diāo
fèn zhī qiáng
zhū
yuē shǐ rén
tīng yán ér xìn háng
jīn rén
tīng yán ér guān háng
gǎi shì
lùn gōng zhǎ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 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言而观”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言而观”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 起比唱起还好听。这段文字说的正是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疏证》中引用《韩非子·显学篇》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之不称”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言而信”行;今吾于人也,听”言而观”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昼:白天。寝:睡觉。粪土:腐土、脏土。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诛:责备。吾:我。

哲理故事
相关赏析

宰予昼寝赏析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 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言而观”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言而观”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 起比唱起还好听。这段文字说的正是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疏证》中引用《韩非子·显学篇》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之不称”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宰予昼寝创作背景

《宰予昼寝》出自《论语·公冶长》,《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二十八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作者介绍
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详情
相关作品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

展开阅读全文V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兕:独角犀牛。柙:关猛兽的笼子。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匣子。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县。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guǎ),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安:使……安定。相:辅佐。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干戈:指军事。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这里借指宫廷。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shì jiāng zhuān
rǎn yǒu jiàn kǒng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shì jiāng yǒu shì zhuā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kǒng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qiú
nǎi ěr shì guò
zhuān
zhě xiān wáng wéi dōng méng zhǔ
qiě zài bāng zhī zhōng
shì shè zhī chén
wéi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rǎn yǒu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zhī
èr chén zhě jiē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kǒng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qiú
zhōu rèn yǒu yán yuē & & l l s s q q u u o o ; ; chén jiù liè
néng zhě zhǐ
& & r r s s q q u u o o ; ; wēi ér chí
diān ér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展开阅读全文V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确实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yú)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礼法。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踰: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吃粗粮。饭,吃。疏食,粗粮。曲肱:肱,音gōng,胳膊上从肩至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即弯着胳膊。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子曰:“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mò)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zāng)?”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敝缊袍:敝,破坏义。缊,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是:这个。邦:国家。事:共事,为...谋事 。友:把...当作朋友。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愈:胜过,超过。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其二,和。此处取后一种说法。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shí yǒu ér zhì xué
sān shí ér
shí ér huò
shí ér zhī tiān mìng
liù shí ér ěr shùn
shí ér cóng xīn suǒ
yáo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jūn shí qiú bǎo
qiú ān
mǐn shì ér shèn yán
jiù yǒu dào ér zhèng yān
wèi hǎo xué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fàn shū shí
yǐn shuǐ
gōng ér zhěn zhī
zài zhōng
ér qiě guì
yú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wēn páo
哲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展开阅读全文V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人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 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说: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恼怒,怨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鲜:少的意思。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信: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乘,意为辆。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悌,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泛:同泛,广泛的意思。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重:庄重、自持。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过:过错,过失。惮:害怕、畏惧。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行:指行为举止等。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礼:最初的意义是祭祀礼仪。和: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指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节:节制,约束。近:是接近、符合的意思。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复:实践的意思。远: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谄:意为巴结、奉承。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xué ér shí zhī
shuō
yǒu péng yuǎn fāng lái
rén zhī ér yùn
jū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yǒu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wéi rén xiào
ér hǎo fàn shàng zhě
xiān
hǎo fàn shàng ér hǎ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jūn běn
běn ér dào shēng
xiào zhě
wéi rén zhī bě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qiǎo yán lìng
xiān ré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céng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sān shěng shēn wéi rén móu ér zhōng
péng yǒu jiāo ér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热门搜索:两性情趣网两性知识两性短篇小说手机迅雷iOS迅雷TestFlight版下载页torrentkitty磁力猫情感两性性感妹妹图片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